《走进心灵》读后感7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物形象,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走进心灵》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走进心灵》读后感篇1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
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心灵》读后感篇2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走进心灵》读后感篇3
最近,一直在品读《走进心灵的教育》一书。书中介绍了留守儿童、调皮学生、后进生、网瘾学生等各类学生,还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评析,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因为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是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爱而精彩,人因爱而心境澄明,动人美丽。
一、大爱无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从爱开始。”面对调皮捣乱,批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是老师深思的问题。品读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级小军是师生的小冤家,当老师家访后惊呆了,原来,小军父亲拘捕而被枪毙,母亲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爷爷与他相依为命,小军每天照顾爷爷,默默地承担着这个家。后来,老师简单的一句“宝贝儿”感化了这个顽固学生,唤醒了小军生活的信心,渐渐快乐成长了。是啊!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需要关爱。
在我们班,也有留守儿童。有个孩子早上常迟到,中午饭后,在校外随意吃一点,由于学校大门紧锁,无地可去,只有到处流浪了,晚上则是想写作业了写一点,不想写了干脆看电视,常通宵达旦地看电视。这样子,学习成绩当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况的我,也批评过她。后来,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沟通后,解决了诸多问题,现在孩子的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想,只要我们给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开幸福的花朵。
二、从“心”开始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孩子的。可老师们也有最头疼的学生:班上的“老大难”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没有问题,只是性格倔强,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惹是生非者,喜欢打架,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和家长勤沟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谈,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
近段时间,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们五三班,又教五八班。这个新班的学生聪明好学,唯一不甚满意的是数学知识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课堂多次“短路”。我只有从细节知识来弥补,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促使他们改变不良习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再逐渐掌握知识。而我所一直带的五三班学生习惯特好,学习积极,成绩优秀,家长教育跟得上,我则采用鼓励和扶放相结合,让他们快乐学习。但这两个班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不写作业者,有三四个学生经常偷懒不写作业,组长让其交作业,还振振有词地声称自己就不写,谁也不能怎样。是啊,这类型的学生,不写作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兴趣,用教育技巧改变他。更要和家长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恶习。我们班的这几个孩子,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当然这样的孩子学习就逊色多了;有的家长和我一起双管齐下,这样的孩子进步的就很快。在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关爱、耐性、鼓励,就能漫溢出爱的芳香。
三、扬“长”避“短”
玫瑰需要赞美,大树需要养料,牵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阳光指引生长的方向。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总能最先占据教师的心灵。对于优秀生从多方面鼓励,使他们更优秀,对于中等生,则给予足够的自信,让他们成长更快;对于后进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进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遗忘,其实他们若能获得一缕阳光,也能开出艳丽的花。记得在去年校讯通组织的绘画大赛中,我则鼓励许多中等生参与此次活动,我们班两个学生在全省脱颖而出,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几个中等生,我分派他们每天负责班级的清洁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中,我们班的卫生很少被扣分;让一部分中等生当值日班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也能为班级做贡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领。相信在我们的引领中,每一颗心灵都能开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们唯有用“爱”来守望孩子的心灵,引领每个孩子幸福健康成长,让他们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走进心灵》读后感篇4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就在昨日夜晚,我读了一篇关于感恩的的文章——《让感恩走进心灵》。读了这篇哲理翩翩的文章,我明白了许多,也悔悟到了许多;明白感恩身边的人,悔悟曾经的懵懂。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方面,虽然字数寥寥,但使我受益匪浅。
感恩父母——父母,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就把爱无私地倾注在我们身上。或许他们无法给予我们奢华的生活,但给予了我们无法替代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感谢老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老师的爱,可能是责罚,可能是批评;老师的爱,轻轻柔柔,无私中带着平凡,还有一丝伟大。感谢他人——悉心回忆,有多少人在我们无助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援助的手。一句安慰,一句叮咛,一个提醒,一个眼神,爱无处不在。
社会上不能没有爱,但你感受到了爱的甜,爱的酸,你有汇报过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父母如同雨露般滋润我们幼小的心田,他们使我们的第一个老师,但我们什么时候报答过这些辛勤的园丁?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对爸爸说出“我爱你”的那一刻。那一刻,真的已经放弃了一切的羞涩,由衷的说出心中沉甸甸地三个字。泪水在那一刻成了父子之爱的最好诠释。我注意到了父亲根根银丝,眼角条条皱纹,还有那一刻他眼中的泪光,都显得那么耀眼,像一根尖针刺痛我的灵魂。父母不需要你物质上的报答,他们只希望你能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或许连成才都不需要,只要你为人正直,那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了。
老师,神圣的一个职业,他们似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老师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可却无时无刻体现着对我们这些幼苗的关心平凡中同样有伟大。记得三年级时的午休时间,我突然感觉自己肚子痛,当时的数学老师徐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便和蔼可亲的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点了点头。徐老师赶忙为我找来一个热水袋,让我放在肚子那儿。一股暖流顿时涌遍全身,我想,老师的爱,也许就像暖流一样吧。
让感恩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吧!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世哲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心灵》读后感篇5
?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厚积淀。此书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你交流,喜欢你的课。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走进心灵》读后感篇6
仰望天空,我躺在院子里的草地上,双手抱着后脑勺,眨巴眨巴着眼睛,看着悠蓝的天空,我觉得很无聊,便起身走进书房,随手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记得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感恩。感恩父母:我记得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男孩子,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这样的事,谁都能做到,却不愿意去做。感恩老师:老师的爱无私中透着平凡,平凡中又透着些伟大,他们的幸福,是学生唤他们一声“老师”。感恩他人:一位生活贫困的男孩子为了积学费,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傍晚时他疲惫万分,他希望有人给他一杯水,当他敲门时,一位美丽的女子,给了他一杯牛奶。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外科大夫。
无意中,他发现病情严重的妇女正是给他热牛奶的女子!昂贵的手术费灵妇女非常难过,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手术费,一杯牛奶。像这样的事,我已经经历过许多次了。一天,我还在书房里打着电脑,忽然妈妈的叫声把我专心的神情夺走了,我一下子跳了起来,赶紧到楼下去看看,妈妈多我说:“你二奶奶的神经麻木,现在还躺在楼梯下面呢!”
我和妈妈连忙拨打120,没有几分钟,救护车就来了,尽管已经上了救护车,但二奶奶还是不停地吐。到了医院,医院把二奶奶推进了手术室,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本来稍微平静的心变得焦急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二奶奶被推进的病房,我么都送来一口气,在奶奶康复的几天,我们天天都去看她。
会议起我刚出生的时候,二奶奶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出门,给我缝了整整一麻袋的小衣服,至今那袋衣服孩子啊我的.小衣橱里,一直舍不得扔了。现在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二奶奶,我还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二奶奶出院了,我天天去给她读报,讲新闻。在她生日的时候,我邀请了好朋友为她过生日,买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荡涤世间一切尘埃。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心灵》读后感篇7
爱,像空气,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看了《爱的教育》这部风行全球、令亿万人感动的伟大作品,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如同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这本神圣而又伟大的著作,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
卡罗菲是卡罗纳的同学,卡罗菲在玩雪球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他非常惧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纳的鼓励之下,承认了错误,并强忍着泪把自己那本最心爱、宝贝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集当作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可是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老人在康复以后,亲自来到卡罗菲的学校,把邮票还给了卡罗菲并还送给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难得的邮票。是同学之爱使卡罗菲勇敢承认了错误,要不是同学们的鼓励,卡罗菲无论如何是不会站出来承认错误的。这样一来,就会有个无辜的人去当替罪羊。如果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卡罗菲是绝对不会去赔礼道歉的,因为卡罗菲这一举动才使老人归还邮票并赠送邮票来表达对卡罗菲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之中延续。
书中不仅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父母朋友的爱,还有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爱,处处感人肺腑,每一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个爱的启发,告诉我们一个既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爱。
中国文圣孔子有一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有一颗美好的爱心。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身上还能闪光吗?寒窗数载,除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们还学到了什么?我们习惯了许许多多的理所当然:老师对我们应该是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父母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心中没有感恩,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他无论多么优秀,但看起来还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该爱的,不仅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其实还会有更多的等我们去关爱。爱的美在于传递,去拥抱更美好的一切。去爱吧!让世界变得更加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