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读后感5篇

时间:2025-10-15 16:44:10 分类:作文大全

要想写出真诚的读后感,就必须倾听内心的声音,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写读后感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间》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人间》读后感5篇

《人间》读后感篇1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

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人间》读后感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言,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书的重视,对知识的重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高尔基的自传体充分体现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孜孜不倦的求精神。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实为三本书,每一本《童年》主要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儿时在社会的所见所闻。《在人间》讲述的则是阿廖沙在社会的艰苦环境下开始不断求学并开始孜孜不倦的读书以增加自己的知识。《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阿廖沙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所懂得的知识。总的来说,这三本书讲述的就是阿廖沙在“社会”这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及所学到的知识,阿廖沙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以及当时俄国青年反抗沙皇统治的故事。

看完这三本书,我被阿廖沙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那废寝忘食读书的毅力给折服了。在《在人间》里有这样一段:阿廖沙在主人家里发现了很多书,在经过主人同意以后,他就天天在打工的空隙和夜晚看书。但是主人家里的人不准他“浪费”蜡烛,因此,阿廖沙只好收集蜡油,然后点了来看书。但是蜡油点火以后会让人眼睛感到很涩,会不断流泪,而且光也很微弱。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把主人家里堆积成山的书全部看完了,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完成的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受不了这样的环境。极度的困意加上白天的劳累以及微弱的光和十分涩的眼睛,这样的样子想想都让人感到害怕,感到难受。但就是这样,阿廖沙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是什么在支撑他的意志?是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吧,是那急切地想要获得知识的心吧。也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让那时的阿廖沙拥有顽强的毅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部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充分的描写了高尔基当时那孜孜不倦的精神,也正因如此,才会有现在的高尔基,如果他当时不想获得知识,那么就会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也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高尔基了,也就没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这句话了,更不会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自传体三部曲了。高尔基用这自传体三部曲告诉了我们:唯有孜孜不倦,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人间》读后感篇3

前些天,妈妈从网上给我买了老师让我们自己读的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巩家骏比我买的早一些,他的有六百多页,但是妈妈给我买的只有一百九十一页,并且还有很多图画。妈妈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先让我读有图有画的,不要一下子就读那么一大本书。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古文三国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呢?

读这本书之前,我还以为只有中国的旧社会是昏暗的,没想到俄罗斯(前苏联)在以前的时候政治也是这么腐败!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字叫阿廖沙,他带我深入的了解了当时前苏联的黑暗:弱小的人受到欺负、小偷很多,十个人里面就有八个人是小偷、想要让国家和平的革命人士被那些眼睛里只有钱的人举报给警察、雇主丝毫不管奴隶和雇员的生死……

这本书里有很多人,我最喜欢的就是阿廖沙的外婆。外婆很温柔,任劳任怨,别人犯了大错误也是温和地教导,并且别人怎么欺负她她也不会怀有报复心理。如果外婆生活在现在的世界她一定会受到人们的爱护和拥戴的!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阿廖沙外婆的妹妹的女儿和阿廖沙外婆的妹妹的女儿的婆婆了。阿廖沙去他们那里当学徒,在我们这里,亲戚之间都是很友好的,而她们两个坏女人却不是这样。她们俩整天对阿廖沙呼来喝去的,特别是阿廖沙外婆的妹妹的女儿的婆婆,这个人是个坏老太婆,阿廖沙本来睡得就不多,况且还要干很多活,但是这个坏老太婆还总是叫阿廖沙“小懒虫”,还和自己的儿媳一起到自己的儿子面前去说阿廖沙的坏话,还好绘图员(就是她的儿子)理解阿廖沙,要不然阿廖沙可“悲了个催”了!

最后,阿廖沙成为了一个很成熟、很理智的人。虽然不是那么富有,但是他依然生活得很快乐。

我觉得黑暗的社会非常的不好。不但人民痛不欲生,就连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或者在某些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的人不会得到重用,所以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黑暗,政治就会越来越腐败。所以我们只有人人都用功读书学习,才能够阻止这种可怕的情况发生,才能让我们国家的明天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人间》读后感篇4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是孩子读初一时,这本书是初中生必读书目,应老师要求就买了。孩子还没读我抢先看了,初读就觉得挺有意思,作者是一个活得比较通透之人,对凡事看得开,活得平和,虽然整天劳动改造,上山挖树坑、挑大粪,做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可读他的文章却丝毫没有凄凄惨惨的情绪,没有抱怨与憎恨;有的只是闲云野鹤、行云流水的雅致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小惊喜。对于生活中的美,哪怕一星半点,哪怕只存在于犄角旮旯,他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努力把它挖掘出来,让读者眼前一亮。这从他的诗中可见一斑:“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暖。”

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的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破坏世间美好的事物”。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呈现自然界美好的东西,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懂得珍惜。

他写花草鱼虫,为的是让孩子知道、了解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因为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间最好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去观察它们会探秘到另外一个世界,不要整天沉迷在电子游戏里。他对昆虫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虽然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瓢虫款款地落下来,摺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严丝合缝。”他的笔墨简单,通俗易懂,让你仿佛正置身花丛中,看见那个叫“瓢虫”的小姑娘精彩表演后谢幕的模样。他告诉孩子们,瓢虫也不全是益虫,也有害虫,比如十四星,二十四星。想想真是惭愧,至今为此,我只记得并刻进脑海的是从小老师告诉我的:瓢虫是益虫!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再去留意才发现,瓢虫竟然真不全是七星呢!

我不识紫薇,一直觉得夏天路边旁枝斜出的粉紫色花球美得很,甚是喜欢,后来通过读他描写的紫薇竟然不知不觉配对上了!“紫薇的树干的外皮易脱落,露出里面的'嫩肤,脱落后留下一片一片的青色和白色的云斑。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分不清是几瓣,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当我在路边再次相遇紫薇,就认定是它了!原来紫薇树还被叫做“怕痒痒树”,如果你用指甲掻搔树干上的嫩肤,紫薇还会枝叶俱动,让你仿佛看到一个娇羞的姑娘笑得花枝乱颤。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却没有人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恐怕连唱歌的歌星也未必了解,再听这首信天游时,我有一股想去东北看山丹丹花的冲动,

他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描写巴根草,让人仿佛听到指绕草根拔断的声音。对于乡下长大的我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了,学校的操场,田头沟壑旁,随处可见铺地的巴根草,坐在草地上,最喜欢的就是用手绕住它的草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扯,听草根齐刷刷断裂的声响,真是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至于为什么要时不时的去扯它,也许是农民的本性,痛恨它一棵就能蔓延一整片的生命力吧。

读他的书,就像是听邻居爷爷讲故事,温和又亲切。

《人间》读后感篇5

说来惭愧,在结束了公考的之后,我的生活变得懒惰拖沓,也出现了许多之前都不存在的事情,有了许多的烦恼,自己的读书也陷入了一个停滞状态。五一假期,去往武汉的途中,在往返的十多个小时内,看完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也算是充实了这漫长的旅途。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听闻过太宰治这个名字,也是自己孤陋寡闻的一个印证,而整本书流露出的那种“丧”,我觉得倒是恰恰符合之前比较流行的那种“丧”文化。但是,太宰治的这种“丧”,更加流露出的是一种绝望。一种对于未来的绝望,一种对于人类恶根的绝望。于是乎,我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那句经典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无独有偶的,居然发现这句话本身即是出自太宰治,虽然非是这本《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是由三篇手札和几个后记故事构成,也不能说是故事,几个片段构成的,里面的内容,虽然看似毫无关系,但其中透露出的中心确实相同的,很多人说这是一种颓废,就连本书的封面上也写着“饱受争议的破灭之书”。可是在我通读全部之后,却丝毫都感受不到所谓的颓废,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奈,一种卑微,一种无力。甚至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这个尘世深深的爱意。只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只能通过各种掩饰来述说情怀。我记得张爱玲说“爱一个人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长出花来”这句话,用在太宰治的身上,我认为甚是合适。倒不是说我已经喜欢上了他,不过对于这本书,确实有一种感同身受之处。

本书通过叶藏的三张照片开头,通过三幅手札,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叶藏,可以看做是太宰治自己的一个化身,因为叶藏的许多经历就是作者本人的那种经历。这是一本半自传式的小说,拥有着一种近乎真实的悲剧感,让我感叹的不仅仅是作者“丑角精神”,更加是那种“罪恶意识”人生来便有罪么,犯了罪的人应该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处,应该如何进行赎罪呢?想来整本书都是在诠释,一个人,一个拥有深深的罪恶意识,一个在外人看来天资聪慧,生性活泼,作为一个“开心果”存在的孩子,慢慢变成一个堕落的人,一错再错,直至自我毁灭。但事实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堕落的`灵魂,犹如一匹地狱的野马,只是感受着人世间的痛苦,最后被痛苦折磨。

《《人间》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