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力读后感8篇
读后感的交流能够激发更多人对阅读的热情与兴趣,撰写一份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接纳力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接纳力读后感篇1
“不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世界存在于我们心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是各种各样的潜能,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正是这些潜能和可能性把我同世上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让全人类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反映,每一个人心中都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当把一张“全息”照片剪成许多碎片时,通过每一小片都可以窥见整张照片的内容,同理,我们每一个人就好似世界的全息照片一样,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以窥见全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摘抄上述内容,是因为这段文字写的太好了,个人和宇宙的关系说的非常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携带了全人类所有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人类的情感包含积极地和消极的,如爱和恨、美与丑、勇敢于怯懦、优雅与粗俗、无私与贪婪、健康与病弱。这些人类身上的特质在外部条件成熟时,就可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只有理解了这种现象才能认识人生的本质,并找到真正的智慧和无限的自由。
如果我承认,在我的身上本来就具有一切积极和消极的特质,所以我就不需要刻意伪装,假装某些特质不存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是因为伪装、假装某些特质不存在造成的。比如:我跟你不同,因为我瘦你胖,我聪明你愚蠢,我勇敢你软弱。我积极你消极等等,类似的想法。这些想法产生或制造的隔阂,让我们无法拥有完整的自己。
“凡是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见的特质,都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某项特质的话,就不可能在别人身上辨认出这项特质来。如果你为别人的勇敢所鼓舞,就说明你心里也有同样的勇气。如果你嫌别人太过自私,就说明你心里也存在自私的种子,随时可能生根发芽。我们所欣赏的一切,所嫌恶的一切,都可以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一一对应。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潜能。
研究印度传统医学的专家维桑特.赖德曾说:“每一滴水都包含整个海洋,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整个身体的智慧。”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包含了全人类在所有方面的潜能,所有人都拥有爱、力量、创造力、同情心,也都拥有弱点、贪婪、私心和愤怒,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这些都是完整自己的一部分。因此,要找回完整的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内心中潜藏的每一种特质都抱以包容和关怀的态度。
约翰.威尔伍德在《爱的觉醒》中把人的内心世界比喻为一座城堡。想象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堡,里面有宽敞的走廊和数以千计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是完美的,里面藏有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这个珍宝代表了个人内心中的一种特质,整座城堡就是所有这些特质的统一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造访我的城堡,城堡里不再是一片光明,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阴暗的角落。当我对某些房间里的特质感到恐惧或羞耻时,就会锁上房间的门。还有当我访问别人的城堡时,如果发现我所拥有的某个房间别人都没有,我就会把这个房间锁起来。
城堡的比喻我们的内心世界确实非常广阔。如果我真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克服心中的恐惧,走进城堡,把所有锁着的门一扇扇打开。找回曾经打开又被遗弃的宝贝。这样,我就能重新拥有完整的自己。
我希望不停的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所有锁着的门全部打开,让我拥有完整的我。
接纳力读后感篇2
第一次接触“亚人格”的概念。使用一种靠具象化练习来认识亚人格的方法。具体是这样的:我们想象自己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周围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自己”,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的穿着全套晚礼服,也有的穿着超短裙。凡是你能想到的女性形象都有,其中许多人是你根本不愿意认识的,你必须跟车上所有的人攀谈,直到彼此了解为止,无论你是喜欢那些人还是讨厌他们。车上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你心中潜藏的一种亚人格,也就是你自己的一种面貌。如果你能够与这些“自己”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就可以更好地认识真实的自我。
儿时的经历会让我们形成各种各样的信念,这些信念深深植根与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这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决定,并且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影响。我们心中的偏见、痛苦、耻辱和负罪感,往往是从上一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每一滴眼泪都是灵魂之旅。任何消极的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我们所承受的每一次痛苦和挫折都是有意义的,都可以让我们在探索内心世界的路上走的更远。老话说得好:“聪明人把经历当成老师,傻子把经历当成敌人”。世界时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没有消极的一面,那么积极的那一面就无从存在。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就更容易接受现实。
尼采曾说,否定过去就意味着否定自身的存在。我们只有接纳了自己的过去,才能拥有选择人生方向的自由。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要回顾和接纳我们的整个过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心灵成长的毕竟之路。越是痛苦和沉重的经历,就越能发掘出积极的内涵。
如果我们能够用新的、积极的方式诠释过去的不快经历,就更容易接纳和包容它,从而摆脱它对我们生活的持续影响。
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的积极诠释,咀嚼那些让我们感到孤独无助的消极诠释。世上发生的事情本无积极和消极之分,是我们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给不同的经历贴上了积极和消极的标签。影响我们感情的,并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对某一段经历的主观认识。
承担责任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大多数人只愿意为自己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承担责任,对于消极的事情则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当我们学会承担责任时,就可以把一切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即使我们为某些经历感到痛苦或是羞耻,至少也可以意识到这些经历在我们人生之旅中的意义,从而得到慰藉。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世界就是我们的画布,是我自己把这一次的经历画在了上面,为了给自己上这宝贵的一刻。”我们也可以告诉世界:“我所体验到的一切,都发源于我自己的心中。”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你就可以自如地改变你的生活。
如果你不肯面对过去,过去就会成为你的包袱,让你无法自由前行,只能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接纳力读后感篇3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秘密》》这本书给我一印象深刻的启示:与其做一个好人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好人,只是活出一半真实的自己;而做一个完整的人,则是活出全部真实的自己。
荣格曾问,你究竟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一面一一阴暗面,亲人朋友不愿意接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面对。于是,我们不惜代价、竭力伪装成人人喜欢的好人,活得很累。事实上,我们的每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每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好出风头只是自信过度的表现;邋遢说明你内心自由;胆小能让你躲过飞来横祸;泼妇在有些场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阴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有人说,这本书应该读三遍,读第一遍会认同,读第二遍会改正,读第三遍会进化。也有人说,这本书应该买十本,一本留给自己,九本送给朋友。一人看,一人改变;十人看,十人改变。却是会有如此的情况,下面跟我一起走进这本书的世界吧!
这本书告诉我们:心灵的阴影包括了许多层面:胆怯、贪婪、恼怒、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总之,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往往极力掩饰和压抑的特质,全都属于阴影的范畴。这些特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只会在潜意识中隐匿起来,悄悄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偶然接触到自身阴暗面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与这些“消极”特质的关系,哪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这些特质最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宝贵的收获。如果我们故意忽视“消极”特质的存在,它们就会尽量唤起我们的注意,当我们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时候,它们就立即从潜意识里重新浮现出来。为了压抑它们,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这种付出完全没有意义。
诗人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把阴影形容为“每个人背上负着的隐形包裹”,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塞进包裹里。布莱认为,在生命的前几十年里,我们总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满,而在生命的后几十年里,又会努力把包裹清空,减轻肩上的负担。
大多数同学都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殊不知,只有拥抱心灵的阴影,找回完整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把“知识”和“经验”混为一谈,或许是信息时代人们最大的误区。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体验。对内心阴暗面的探寻,并不是知性的活动,而是用心去体验、去感觉的过程。许多人参加过心理培训课程之后,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心去体验自己,所以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要追求光明,就必须体验阴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须体验完整的自己。这样的体验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连续的。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既然我们是人,内心就必然有阴影。如果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话,不妨问问我们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让他们把我们自己心中的阴影指我们给看。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把阴暗面掩饰得天衣无缝,但是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特质,总能找到机会显露出来,让周围的人们看见。
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己,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刻意彰显,也不刻意压抑。单是大声说出来“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强”并不够,我们还必须了解控制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接受它的馈赠,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它。
很多人以为,天赐的东西必然是完美的。实际情况则截然相反。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拥有完整的自己,而完整是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的调和。只有接纳了自己内心的阴影,我们才能得到它的馈赠,这就是荣格所谓“金子总是隐藏在暗处”的含义。
我们之所以要接纳和包容内心中的阴影,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己,结束生活中的痛苦,让自己不必再欺骗自己,也不必再欺骗整个世界。现代社会经常会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许多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却总是难以如愿。为了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我们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承担着重压。我遇到过许多为病痛、失眠、抑郁症和人际关系问题所困扰的人,这些人从表面上看来都很“完美”——从不对别人发脾气,从不做任何自私的举动,甚至祈祷也是为了别人。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癌症,却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抱怨上天不公。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这些东西受到的压抑太严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隐藏得太深,以至于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无法意识到其存在。他们从小接受的要求他们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因为“这才是好人应该做的”。结果,在努力做“好人”的同时,他们逐渐丧失了完整的自己。对于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从这种状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清自己。他们需要学会原谅自己,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私心和欲望,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和自爱。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无限潜能,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潜能的存在。善与恶、好与坏、光明与阴暗、强大与脆弱、诚实与欺瞒——我们的内心是这些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你觉得自己太过脆弱,那你就需要寻找脆弱的对立面,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惧困扰,就必须在内心中寻找勇气;如果你总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内心中找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你必须敞开心扉,承认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只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接纳光明。
其实真正的自己并没有这么可怕,只是我们在乎太多外在的东西,所以一直想要逃避真实得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你会发现你会过得更加的开心,发现这世界还有更美好的东西我们不曾注意的!
接纳力读后感篇4
至于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我已不记得,其实有很多事情我都已经忘记了。就想到哪写到哪。我感觉一个人童年所接触的生活是会深深影响他以后的生活。我在很小的时候看到了亲人的反目,看到了家人激烈的争吵,我很害怕家人的争吵,我看到的太多了,这些成为我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有时我会经常想到我妈骑着三轮车去载我上学的情景,我感觉我很是不肖,学业不成,学艺也不精,什么都不好,有四次我醒来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忘了我在哪忘了家人亲戚朋友……我很害怕,可是有时我真的很想成为那样,四次这样的经历,我清楚的记得是四次。
我小时候一年总有一两次去医院看病,其中有一次经过了龙门,当时不知道龙门是干什么的,只见到很多柏树,当时有一趟火车过去了,我妈给我说那是火车,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火车,很兴奋,心想什么时候我能像火车里的人一样能做上火车,我上大学的时候做上了火车,才知道原来火车并不松散,才知道火车很拥挤,才知道火车里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才离开了家。原来坐火车的`人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幸福那么富裕,每个人都是有苦衷的。
我老是喜欢怀旧的东西,比如歌曲、电影,我在问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我所喜欢的是歌曲或者是歌手本身吗?我所喜欢的只是歌词所表达的世界或者是歌手所向往的或者是所处时代,不像现在这样这么物质化,这么节奏化,因为我目前没能力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我在妥协。
有一部分人说我很开朗,其实我个人认为我有点内向,这内向有的来自害怕有的来自自卑。我卖东西时不敢和别人讨价还价,我有时不敢一个人坐车……当我害怕或者自卑时我会满头大汗,但是人都有第一次,当你经历过那些让你害怕的事时你才知道原来人确实是被逼出来。
10年我上了新乡学院。10年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韦国莉。10年我开始喜欢她,现在我依然喜欢她,是她让我怀疑自己是否是一个极端的人。现在我和她打电话她总会说有事或者说要睡觉,不到一分钟就会挂电话,她99。9%是不会主动联系我的,为此我把她的电话号码是删了又加,加了又删,可能还会删点很多女孩的联系方式,这样我就怀疑自己是一个极端的人,我是吗?
有相当一部分人说我很忧郁,给人的感觉是消极。因为我发表的说说日志就是这样。我做不到面不改色,我有什么说什么,我认为把最坏的事情说出来或者表现出来是一种释放,有些事情我无法给家人说,想给某些人说可是有些人不会听我说,我就自己给自己说,就拿我找工作的事说吧!我三月份开始找工作我认为挺容易的,可现实确不是,是我真的找不到吗?不是,而是好多用人单位感觉我腿脚不方便,这个原因我不敢和家人说,也无法对别人说,我也承担了很大的痛苦,哪又怎样呢?不管怎么样我还得继续四处碰壁,继续让心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难过,这时我就会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我曾经对我朋友说我不敢奢求恋爱,有时我站在韦国莉面前就觉的自卑,我的长相,我的身体,我的能力都不行!有一次电话通知我面试,那天我和韦国莉出去玩,我在电话里对那个企业说我腿脚不方便,其实我真的不愿意说,尤其是对着我喜欢的人面说,我有时确实忧郁与自卑。
接纳力读后感篇5
“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主要是使用的度。”从最近的拆书工作里体会到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概括的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掌握一点就够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完整的人。这个完整就包括人的阴影面和积极面,一般人只想要承认自己的积极面,压抑阴暗面,结果限制自己的潜能,无法幸福。
看似简单,可书中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光要承认接受阴影面这件事,很多人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有时它被压抑的很深,你几乎发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影响你的性格、行为习惯,让你问题重重。
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最容易采用的是“照镜子”:看看你身边的人,哪些人让你讨厌,找到讨厌的点和行为,停下来想一想,我是否也有这样的特质?
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行为,或者被责骂然后将这种行为压制,但它仍然在你内心成为你的阴影面。所以当你再看到它时反应会很强烈,要么远离、要么极端厌恶却不知道原因。只有当你平和的对待它时,它对你才会成为过去式,不会继续存放在你的内心,时不时的跳出来折磨你。
这本书在讲“接纳”的重要性时,提醒大家要积极的发现。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特质,这些特质有我们常规意义上“坏的”,但更多是“好的”,没想到吧?
比如很多人不能接受成功、性感、迷人,这类人人都想要的特质,他们承认这是他们的梦想,却不认为自己可以拥有他们。
发现并开始接纳我们身上的特质,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我们长成的必经环节。特质没有好坏,它呈现度的控制器在我们手中,你可以调节它,别让特质伤害你,要让它有助于你。
接纳力读后感篇6
第一次听说“投影”这种心理现象。它是这样的。平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潜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为我们所压抑的特质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这就是“投影”的机制。投影是潜意识的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某些特质和情感受到了压抑,无法在我们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就只能诉诸他人和外物。例如,怀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很自卑。当然,我们之所以会把消极的特质投影到某些特定的人身上。也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比较容易表现出这样的特质。这样的人最容易触发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把自己压抑的东西投影到他们身上。
如果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心中的某种消极特质,别人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别人真诚相处。
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在《认识阴影》一书中写道:“自我层面上的投影现象非常容易辨认。如果我们仅仅是‘感觉’到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存在,那么他/她/它通常不会带有我们的投影。如果我们为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所‘影响’,那么他/她/它很有可能携带了我们的投影。”这句话,很好地区分了‘感觉’‘投影’的差别。
对于自己投影到别处的特质,我们要做的只是承认你身上确实存在这些特质。
我们眼中别人的缺点,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内心中缺点的投影。我们对别人评头论足。我们对别人评头论足时,其实是在评论我们自己。那些被你压抑的消极特质和想法,有可能会在你意料不到的时候突然爆发出来,伤害你周围的人,也有可能会影响你的潜意识,伤害你自己。你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折射出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当你给别人取外号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的外号是不是同样适合你自己。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诚实的话,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永远是你自己的形象。你身上的每一种特质都有其意义,每一种特质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
有时,我们内心的阴影往往藏匿的很深,很难发掘出来。如果没有投影机制的'话,有些潜藏的特质我们一辈子也发现不了。
当一个人承认和接纳了你身上具备的所有特质,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刻意避免表现出某一种特质,你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如果你无法表现出懒惰,就无法彻底放松下来;如果你无法对别人表现出愤怒,就会受人欺负;如果你因为讨厌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刻意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现,那就说明这种特质是你刻意压抑的;如果你特别反感某一类人,就应该寻找自己与他们的相似之处。我们不仅会把自己的消极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也会用积极的特质去影响别人。
当你崇拜某个人时,你崇拜的并不是偶像本人,而是他们投影到偶像身上的积极特质,其实是在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投影到他们身上。这时你把目光收回来,发掘自己积极特质,而不是崇拜和羡慕别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样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关键在于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而不是吧自己可以压抑的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
接纳所有我积极的和消极的特质,积极地发掘我的积极特质,将是我下一步要做的。感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带给我的认识自我的方法。
接纳力读后感篇7
在所有宝贝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的可爱天真率直,有着情绪的喜怒哀乐。他们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认识,带来成长,让我体验孩子们和自己的各种快乐;悲伤;担心;困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心中最爱的那群宝贝天使。
书本上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映像最为深刻,“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这段话我最为感触。在没有读这本书,没有进入爱如是学习之前,对于自家的小侄女我一直以为是非常接纳的。宝贝她很爱玩闹,不爱吃饭,还经常咬别人,所有小孩身上出现的问题在她的身上基本都会一一呈现。我曾以为我可以无条件的爱她,可是经过多次的挑战,却发现我接纳不了在我看来她不好的习惯。于是在一次冬天,她依旧不吃饭在外面玩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顺着她不吃就算了,饿了再吃零食。而是强行把哭泣的她关在房间,任由她哭闹叫喊,中间我有很多次想冲进去停止的冲动,但急于想改变她的不好,而选择在门外等待她,大概一刻钟后哭声停止了。我打开房门时,瞬间眼泪往下流,哭累了的她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的不可以原谅!当我抱起宝贝时,宝贝用非常委屈难过的眼神看着我,虽然有跟宝贝道歉无数次,但是至今我还是没办法原谅我自己。当宝贝紧紧的抱着我时,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管宝贝她的行为在我看来有多么的荒唐,我都要不顾一切的爱她,接纳她的所有。将自己的爱括散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很显然在没有进入爱如是,没有读这本书时,我以为事情过了就过了,孩子小不懂得往心里去,现在我才知道,对她内心的伤害有多大。每次想起,我都无比的后悔懊恼。我的本意是爱的,只是不会正确去爱。原来我对她的爱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把认为好的接纳,不好的强行去改变,没有考虑到宝贝的情绪,想法,我的爱也是盲目无取的。
现在我想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爱如是!感恩林老师,让我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接纳孩子,爱孩子们。爱宝贝们也不只是表面上的各种满足,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宝贝的内心,从内心真正了解宝贝的成长。每次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并不是只爱她们可爱的好的一面,爱是需要无条件的。
每一个宝贝都是天使,来自不同家庭的天使宝贝。他们所呈现出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性。不管我做为老师还是家人,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扮演着不同重要角色。在爱如是的每一天,宝贝们都会有不同的状况,有时候让我和孩童一样开心,有时候让我难过,对于个别宝贝的行为我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接纳,但我知道了那都是宝贝们凭着天性出发的,没有对与错。他们都是纯洁的,他们通过各种工作,游戏,情绪好坏来发展生命的智慧。他们没有恶意,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更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爱他们。同时也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内心改变了,成长了,我才能更加柔软的去爱;去无条件接纳可爱的宝贝们。
接纳力读后感篇8
接纳,是孩子的法宝。蔡真妮女士用她自己三个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式中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正巧今年三月,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进行为期20天的旅游,期间接触到两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旅行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美国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对美国的亲子有一定的了解,看了这本书,共鸣之处较多。以下列举一些主要观点来做详细探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反思、美国人的理念、接纳使孩子成才、家有儿女在美国、育儿问答,里面都是非常具体而典型的.例子,读起来很亲切。
一、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第一篇《表兄表弟关于学习成绩与未来的争论》中谈到两个在不同国家接受基础的表兄弟,对于未来的工作定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歌手也无所谓;一个是别人眼里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都是做足了功课,帮着孩子填志愿,孩子喜欢的专业,却被家长否定,因为那些在家长眼里是无前途的专业。父母习惯了包办代替,在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上,也是包办。多数孩子屈从于家长,也有一些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本人在高校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厌学情绪严重,毫无方向和明确目标。《平庸儿子和天才儿子》这篇文章更是用真实事例讲述了父母在两个孩子不同的方式,一个放任自由,一个严密规划,结果却与他们预料得相反,真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还是在于目的观的失误,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智商培养和情商培养,哪个更重要?答案很明显。()《中美父母对待孩子职业的不同态度》一文中谈到,中国父母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较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父母比较尊重孩子意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工作,哪怕做个环卫工人,只要孩子乐意,父母是不会干涉的,并且同样引以为豪的。我们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一生,而不是一时。
二、关于接纳孩子
接纳,都有此意。在本人的观点中,接纳与接受是有区别的。接受有被动的意思,接纳是很愉悦地接受并且包容对方。接纳孩子,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需要宽广的胸怀。每每看到生活中某些大人在大声地训斥孩子,而很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一些事情。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如果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个故事,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画,画森林里的小动物。其中有个孩子把一张白纸涂得一片漆黑。老师打算批评孩子乱画,忍住了,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画的是小白兔,小熊,还有……,可是,天黑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
在p137《是否接受孩子的检测办法》一文中,我也对照了一下,基本属于能接纳孩子的父母这一类。但是还需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才能做到真正接纳孩子。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与我所崇拜的小巫女士的理念,很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