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6篇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讨论书籍的优缺点和改进建议,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审视书中的观点,甚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恶意》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恶意》读后感篇1
太精彩了!全书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罪犯已经被捕入案。一般的推理小说罪犯找到了,案件也就结束了。心想,案件如果就比侦破,那就太普普通通了,还有三分之二的文字东野圭吾该怎样拼凑,预想案情绝对不止这么简单。果然东野奎吾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读者的大脑,剩下的三分之二篇幅,作者通过罪犯野野口修的犯罪手记及自述一步步将破案人加贺恭一郎连同读者带入歧途。
如果真按照罪犯野野口设计希望的那样,起承转合,故事已经相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然而,东野奎吾想要的绝对不仅如此,不止这些。他要让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才满意。所以每一次侦破都真相大白的时刻,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
当真相大白之时,我才恍恍惚惚回过神来,这样才是最终极目标,才是东野奎吾!感叹一句:竟有如此绵绵不绝的恶意,犹如万丈深渊啊!可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甚至对他充满同情。少年时代就遭受校园暴力,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救赎,直至心理扭曲变形,拿被害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善意当成不爽,他怨恨得无比深沉,令他万劫不复。
他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为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相当长的计划,当“真相”被公布时,世人同情的目光会集中到自己身上,反倒是被害者日高邦彦受人唾弃。
他捏造了与日高初美(日高邦彦的前妻)的不伦关系,并进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他甚至想得到日高邦彦问世作品之正牌作者的美誉。正因为怀着这样的目的,他复制大量的手抄稿,弄到自己的手指都长茧,甚至不惜在寒夜里,费上那么大的功夫去拍一卷假的录影带,他这样奇异的人性直击人心。更令我无法理解的是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恶意仅仅来自于“看他不爽”。
在生活中,人和人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如果就因为一点小问题而产生了恶意,那样对谁也不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恶意》读后感篇2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恶意》,目前所看推理小说中的top。
一般的推理小说大都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凶手花费大量笔墨,而这本书仅在三分之一处就找到了凶手。全书围绕找出真正的犯罪动机展开描述,写法新颖。之前一直以为凶手的杀人动机是出于双方的私怨纠纷,直到全书的最后才明白造成凶杀案的仅是因为野野口修深不见底的妒忌和恨意。人心是幽深的无底洞,这也是读完《恶意》后令人感到后怕的主要原因。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没有疯狂的撕扯和歇斯底里的绝望呐喊,反而是冰冷的讲述和粗糙的恶意让人不寒而栗。日高的善意,积攒成为野野口修嫉妒愤恨的无底深渊。
突破传统的破案推理手法,东野圭吾把人性的罪恶刻画的入木三分。其实也很好理解野野口修的心态——常年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羡慕嫉妒别人的优秀和赞誉,自己的自尊心不断受到外界的攻击。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时间一长,滋生出腐烂的花。
我们渴望完美、赞扬,也在阴影里愈加憎恨别人取得的成就、掌声。野野口修只是恶意的个例,生活中没有谁不存在邪恶、扭曲,有些积年累月,有些只一瞬之间。
黑暗里的光不一定能照亮别人,甚至反会被黑暗吞噬。
《恶意》读后感篇3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就算被捕,就算堵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想法,这种恶意,真是骇人听闻。就像本书腰封上所写“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直击人性最深处的丑恶。
日高的亲切,善良,明媚都与野野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日高面前,他自卑,他嫉妒,而这恶意的种子早在初中时代就已深深埋入心底,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生根发芽。看着这世上自己最厌恶的一个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而自己却在遭受命运带给自己的磨难,怨恨上天对自己不公的同时,死亡也在一步步向自己靠近,那一刻,这恶意的种子终于再也无法被镇封,破土而出,形成了一把刺向日高的利刃。日高的死是他计划的第一步,只是他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是为了隐瞒初中时代那可憎的过去。而他真正的杀人动机是破坏日高辛苦构筑的一切,让日高受到世人的唾弃,身败名裂,让世人同情的目光都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最终获得日高问世作品真正作者的美誉,将日高所有光环强加在自己的身上,得到日高所拥有的一切! 当真相被一层一层揭开的那一刻,我们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又惊叹于整个杀人计划的精密,更看到了整个布局后人性的晦暗和阴冷。
其实看到最后,我想说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野野口他嫉妒日高的人格,正是因为他嫉妒,他得不到,所以他才想毁了日高,这让我想到很多电视剧里的台词:“既然我得不到它,那我就毁了它”!也许这才是最深的恶意。
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将人性的丑恶写的那样的彻底,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恶”犹如万丈深渊,你根本无法去想象一个埋藏恶意的人最终可以做出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恶意的产生,善与恶本就是一体,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只是看你如何抉择!
《恶意》读后感篇4
也许是没有经历过的缘故,虽然能想象和理解,但不是特别能体会由校园暴力产生而来的恨意。单从内容来说,书中在后半部分多次提及“恶意”一词,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一般的非一般的种种恶意。“当一个人凝望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凝望着你。”这句话用在这里特别恰当。其中最大的恶意可能就是野野口身为被迫的施暴者,由于自卑和嫉妒反而杀了不计前嫌帮助他写作的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曾是被施暴者),甚至不惜自己背负杀人罪名入狱也要丑化日高的人格,让他遭受世人的唾弃。
至于这部推理小说的推理结构,也与我之前读的东野圭吾系列全然不同。案件一开始即宣告侦破,凶手认罪伏法,令人起疑的只是犯罪动机,事实上这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我记细节的能力不强,所以一路读得万分艰难,也成功掉进了东野挖的陷阱之中。像一位书友讲的',这本书把先入为主发挥到了极致,到后面要扭转自己的观念还真是有些困难。
读推理小说总要有自己的推理过程,不然在真相出来之前毫无头绪觉得乏味,在真相大白之后又无法将所有伏笔和细节一一串联,会失去很多趣味。而且最好是一口气读完。
书里对于校园暴力的描写也不少,不禁让我思考假如作为一个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才最合适,才能让所有人受到的伤害最小化。还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毕竟书中的当事老师做得也并不好。
《恶意》读后感篇5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东野圭吾
人性的恶意在这本书里无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栗。我第一次读恶意正是在一个夏天。细细阅读竟产生一股冷汗,甚至会环顾四周,仿佛有一个眼睛在冰冷地看着我。因为恶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无由的憎恨,最无底的仇恨。东野圭吾,一个反常的推理小说的写作,却拷问的人性,试探了人心。
?恶意》,讲述了一个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为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贺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在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加贺就发现了野野口修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源于嫉妒,只是对于日高邦彦作为自己同学却大获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嫉妒,就犹如深不见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万丈深渊,永远无法挽回,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让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让杨修因鸡肋而死;可以让庞涓羞愧而死;可以让韩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带来的扭曲心里,在这本书上表现到了极致。
而看到结尾,让人真正背脊发亮的不只是凶手真正的恶意,而是自问?谁又没有这样的恶意?那种嫉妒扭曲着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为,最终改变了一个人的性命和一个家庭幸福的生活。
画皮画骨难画心,是人性本恶,还是世界催人向恶?
这个世上,或许有理由去作恶,去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去骗自己。而最终带来的只有溃于蚁穴的悲剧。东野圭吾,他像一个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静静地看着我们,他清楚嫉妒的结果只有毁灭和痛苦。嫉妒之心虽人皆有之,但只有克制并保持谦卑,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谦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缚的人。
《恶意》读后感篇6
在微信阅读的app上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评分为4分,原因是看过了《白夜行》。客观的说,依然最爱东野的《白夜行》,因为在推理的基础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记得当时读完以后我是极其失落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相信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一定有着相同的体会。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